查看原文
其他

如果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,就无法建立国家。

吴光 凝听 2022-05-14



原文


子贡问政。子曰:“足食。足兵。民信之矣。”子贡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”曰:“去兵。”子贡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”曰:“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”(《颜渊》)


【注释】

足:使……充足。

兵:兵器,武器。

信:信任。

立:建立国家。


【译文】

子贡问政治问题,孔子说:“使粮食充足,使武器充足,使老百姓信任自己。”子贡问:“一定不得已要去掉一项,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?”孔子说:“去掉兵器。”子贡又问:“不得已一定要再去掉一项,在这两项中去除哪一项?”孔子说:“去掉粮食。自古以来都有死,但是老百姓不信任就不能建立国家。”


新解


关于论政的事情,在《论语》中出现过多次,为了救世,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,孔子开了许多剂良药。总的来说,以“德”为先,是主导思想。


这里对于子贡的问题,孔子提出了治国的三大基础:粮食、军队、信誉。仓廪足而武备修,推行教化,取信于民,则国强而民富。然而,如果三者去其一呢?孔子认为,应该去掉武备。军队是家国之守护者,孔子不会不知道。但如果百姓丰衣足食,信任政府,依附于当权者,亦可成大事。


对此,西汉的贾谊看得很清楚,在《过秦论》中,以陈胜、吴广为例,“瓮牖绳枢之子,甿隶之人,而迁徙之徒……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”,最终完成了当年兵强马壮的六国所未完成之事。对于弟子的穷追不舍,孔子最后说:“自古以来,人皆有一死,但是如果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,就无法建立国家。”这倒不是说统治者可以不顾粮食生产,人没有粮食必死。但自古人难免一死,而无信则虽生犹死,更何谈治理好国家呢?


春秋时期,礼崩乐坏,诸侯兼并愈演愈烈,孔子不会看不到。取信于民,是政令畅通的先决条件。物质决定意识,这固然没错;仓廪足而知礼节,也很有道理。但是,如果政府失信于民,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,纵有强大的武备、充足的军粮,也无济于事。


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某地出土的“五祀卫鼎”所铸铭文中,记录了周恭王时期的一件事情。当时,小官员裘卫向执政大臣指控邦君“厉”参与疏浚河流工程,并许诺补偿一定的田地,但后来背信弃约。经过实地勘察,最终邦君“厉”败诉,不得不信守承诺,补偿土地。这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做法,收到百姓的一致拥戴。


对于信誉,古人一直视若生命,不管是政府还是百姓,都是如此。“三杯重然诺,五岳倒为轻”(李白《侠客行》)在信誉面前,三山五岳都为之轻若鸿毛!


《郁离子》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。说是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,看见一渔夫,就许以一百两金子,但被救上岸后翻脸不认帐。第二次落水,就没人救了。失信于人者,一旦遭难,只能坐以待毙。


古人对于信誉的重视,在《喻世明言》第十六卷《范巨卿鸡黍死生交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,为赴重阳之约,范巨卿竟然自刎而使其魂魄飘至朋友家,以全信义。所说虽是汉明帝年间之事,但一诺千金,古今皆然!


中国知识分子,自古就有论政情节。无论穷达,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,总有那么一种指点江山、为帝王师的夙愿。隐逸者如陶渊明,一曲《咏荆轲》,写尽千古效命于知己之叹;自由者如胡适之,“做了过河卒子,只能拼命向前”,在国难当头做起了驻美大使。闲云野鹤,并未忘却世间冷暖,更何况是想兼济天下的人?(王晓华)


根据吴光编著2016版《论语治要》改编



吴光

1944年10月生。浙江淳安人。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本科,198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,获历史学硕士学位。

曾任: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、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、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等职。

现任: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、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、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创会秘书长等职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